山东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为什么一上网就被气得不行?拿“气人”赚“人气”,情绪价值被滥用

    来源:网络   作者:声远热闻

       阅读:1442

       发布时间:2024-08-15 15:45:19

       评论:0

    [摘要] 卖惨不好使了,部分自媒体开始用“气死人不偿命”来收割流量——渲染家庭矛盾、制造身份对立、剑指社会公正……屏幕里,鸡飞狗跳地演着让人咬牙切齿、恨不得“隔着屏幕给两拳”的人和事儿,配上“无不良引导,仅供娱

    卖惨不好使了,部分自媒体开始用“气死人不偿命”来收割流量——渲染家庭矛盾、制造身份对立、剑指社会公正……屏幕里,鸡飞狗跳地演着让人咬牙切齿、恨不得“隔着屏幕给两拳”的人和事儿,配上“无不良引导,仅供娱乐”等肉眼快要看不见的小字。屏幕外,是气得只恨评论手速不够快、不吐不快的网友。

    在大众娱乐生活很难脱离网络媒介的当下,我们至少要保持一份警惕心,避免被过多的垃圾情绪反噬。

    盘点那些“极度气愤”的瞬间

    在真实的新闻事件之外,短视频、微短剧中总是充斥着让网友“极度气愤的瞬间”。最气人的就是渲染家庭矛盾。保姆虐待孩子、儿子手撕亲妈、丈夫殴打妻子、被养母逼迫相亲……不是这头在扇巴掌,就是那头跪地痛哭,“气人”的程度决定了上热搜的速度。还有微短剧里各种手撕“恶人”,宝妈故意把孩子倒着抱……到处乌烟瘴气。

    尽管一些平台对宣扬不健康和刻意放大矛盾等内容的微短剧进行了下架处理,但“小惩”未必产生“大诫”的效果。在巨大流量诱惑面前,总有奇葩的伦理剧不断上演。

    宣扬暴力、制造群体对立。“和闺蜜吃饭却遭陌生男子要求陪喝酒”“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一段段“全程窒息”的视频被广泛传播,最终却发现是自媒体自导自演。评论区里一波波山呼海啸的“对线”,最后网民发现小丑竟是自己。

    其实,这背后源于一种“情绪陷阱”:人们往往容易在此类事件中代入自己曾体验或遭遇过的歧视和偏见,并且在流量的反复冲刷中被一次次“贴标签”而激怒。

    关键词: 短剧 气人 流量 矛盾 屏幕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