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绽放共富光彩 | 海安市东方牡丹园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雏形初现

来源:网络   作者:声远热闻

   阅读:671

   发布时间:2025-05-07 12:42:16

   评论:0

春深四月,海安高新区隆政街道海北村的东方牡丹园内,繁花似锦。400亩的园区内,30多个品种的观赏牡丹与芍药竞相绽放。牡丹园投资人、江苏宏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韩青云接受采访时说,他要用一朵花美化村庄,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花中贵族的风采;他要用花籽精炼出一滴油,提升牡丹的价值;他要用三产融合的方式让《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花王”重焕新生,为乡村振兴书写一份共富样本。

一朵花:绽放多重经济价值

晨露未散,已有赏花者带着孩子举起手机捕捉霞光中的花影。

每年4月,时序仿佛被花神精心编排。牡丹刚在月初展露雍容之姿,芍药便在中旬接续绽放。为适应其喜光怕水的特性,花田被精心设计成陡坡状。“农历八月到十月栽种最佳,花前花后追肥、越冬养护一样不能马虎。”东方牡丹园技术总管李明介绍。

牡丹,花可观赏,根可入药,籽可榨油,蕊能制茶,瓣可提纯花露。其中,牡丹籽油因富含90%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和41%以上的α-亚麻酸,被誉为“液体黄金”,其营养价值远超传统食用油,成为抗癌、提升免疫力的高端健康产品。芍药,花可观赏,也可做鲜切花销售;根可药用,具有镇痛、祛瘀等作用。

2020年,出于对牡丹的热爱,韩青云来到海北村,流转土地开始试种牡丹和芍药。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园区已形成规模化种植,不仅培育观赏牡丹,还种植了可以榨油的凤丹牡丹。与此同时,园区积极与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通过技术研发提升炼油牡丹、药用芍药的观赏价值和运用价值。目前,园区种植观赏牡丹30亩,油用牡丹凤丹90亩,药用芍药200亩。

一企业:研发全行业首台套

牡丹园西侧,是一座专门生产牡丹籽油的工厂,一条现代化牡丹籽油生产线已经安装完成。

2014年4月,宏博机械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题项目《油用牡丹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利用研究与示范》《油胶茶杜仲林分类培育及分级加工研究与示范》设备研发、制造工作。2016年,企业成功制造出国内外首台套CO2超临界萃取绿色精炼(6G)植物油生产线,并通过鉴定。

“这条特种植物油生产线实现了从牡丹籽脱壳到微波烘干、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黄曲霉素去除的全流程工艺升级,相比传统压榨法能更完整地保留营养成分。今年3月试生产时的检测报告显示,牡丹籽油多项核心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韩青云介绍,这条生产线年产能200吨,正式投产后,能带动万亩牡丹规模化种植,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深加工产业链。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生产线具备多元化生产能力,可同步萃取元宝枫油和杜仲油,未来园区将形成“三油鼎立”的产业格局,产品覆盖健康食品、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领域。

作为中国经济林协会副会长、牡丹产业分会副会长的韩青云透露,协会已开发出牡丹衍生产品超百种,从牙膏、面膜到药用辅助制剂,牡丹的价值链比想象中更深远。

一个村:探索共建共享路子

牡丹园的空气里浮动着花香。工人们穿梭在花田间,正在松土。

72岁的吉成凤是海北村的村民,在牡丹园干了4年。她放下锄头,抹了把汗笑道:“每天闻着花香干活,还能挣80块钱,心里敞亮呢。”像她这样的村民还有50多人,牡丹园为他们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海北村以“村党总支+企业+农户”模式,通过村企联建,不仅提升了牡丹种植、加工和销售的组织化程度,还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海北村党总支书记于银凤介绍,这一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3万元。

韩青云算了一笔账,油用牡丹亩产约100公斤籽,出油率13%,每亩收益约2万元。同时,萃取后的牡丹籽粕可制成有机肥,实现循环利用。此外,园区还与河南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直播带货、农旅融合等模式,让村民既能拿租金、薪金,又能享受分红。今年花季,牡丹园已吸引游客近万人次。

于银凤指着西边的工厂说:“投入使用后,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18万元左右的收入。”

记者 赵勇进

通讯员 李仁霞 赵孟


关键词: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