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滕州市「级索镇」所辖村名的来历

    来源:荆水龙泉   作者:荆水龙泉

       阅读:444

       发布时间:2021-10-16 00:57:46

       评论:0

    [摘要] 一座现代化城市经久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城铁、高架桥、摩天大厦、商业圈,更重要的是给后人留下多少这座城市特有文化延伸出的记忆和地理符号以及怀旧的印记。村名是代表聚落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蕴涵着浓厚历史文化和复杂的民俗传承,与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当大的关系。在聚落形成的过程中,人口由少变多,渐

    一座现代化城市经久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城铁、高架桥、摩天大厦、商业圈,更重要的是给后人留下多少这座城市特有文化延伸出的记忆和地理符号以及怀旧的印记

    村名是代表聚落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蕴涵着浓厚历史文化和复杂的民俗传承,与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当大的关系。在聚落形成的过程中,人口由少变多,渐成村庄

    级索镇

    滕州市「级索镇」所辖村名的来历


    级索村

    位于县城西南14公里处,小荆河从村前流过。村西北300米有龙堌堆,曾出土龙山、西周时期的扁凿状鼎足、陶刀等文物,后为集市,现系级索镇驻地。据明朝碑记载:“级索地形如梯级,级级蜿蜒如索,故名级索”;据龙氏家谱记载:“吾二世望族于明洪武初年(1368—1398年)由滕县城里迁此定居建村”;据民间传说:“过去村中有一古井,淘井时淘出一石鸡,鸡项用铁锁锁着,故取名为鸡锁,后渐演为级索

    赵坡

    北沙河南岸,小清河与北沙河交汇处。据《赵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吾始祖由安徽萧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名为赵家坡”,今称赵坡

    永丰

    小支渠南侧。据刘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刘庄,后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永丰

    西孔庄

    小支渠南侧。据《孔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始祖自大官庄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孔庄,1958年因重名,该村以方位居西,改称为西孔庄;又据传说,该村立于金代淳祐年间,以姓氏命名为孔庄,建国后改为西孔庄

    王坡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王庄,后称北王庄,1982年更名为王坡

    后牛集

    小支渠南岸。据《牛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内设一小集,故名牛集,后发展前后牛集两村,此村居北,称后牛集

    前牛集

    小支渠南岸。据《牛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内设一小集,故名牛集,后发展前后牛集两村,此村居南,称前牛集

    前赵庄

    小支渠南岸。据《赵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赵庄,后称北赵庄,1982年更名为前赵庄

    北杨楼

    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杨楼,以勉后世子孙兴家治业,幸望有楼而耀门庭也”1982年,因重名,该村以方位称北洋楼

    满庄

    据满氏墓碑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满庄,沿用至今

    前王晁

    滕留公路穿村而过。据唐朝创修的“天齐庙”记载:“该村原名石井村,后改称王晁,村之东有天齐庙焉”;据《杜氏家谱》记载:“唐代始祖迁石井村前建村。明初村名沿为王晁;据传说,本村原为石井村,程姓居住较早,明末胡姓由洋汶迁来,清初杜性由西龙岗迁入,村庄逐渐向西移扩,与后王晁村相对,故称前王晁。王晁村名的由来传说有三:一是隋文帝统一后,分封其二子于炀城,其子有德于民,民愿新建王朝,“”者隐意为朝;二是或取王、晁两姓代村名;三是炀帝下江南巡视,派王晁于本处缮修驿站,以人名代村名,余谓有传闻,无书载,似是而非云

    后王晁

    北沙河南岸,省道104穿村而过。汉代此地名阳城,属沛郡。《前汉书*年表》记载:“楚元王曾孙刘德封邑”,南朝宋置阳平县。《山东通志*疆域》记载:“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置阳平,属兖州,鲁郡,北齐废”《魏志》记载:“鲁郡阳平有滕城,(蕃)县西南五十里有炀城”,炀城之名始见。西龙岗《杜氏族谱》记:“杜氏十三世祖于唐代为炀城令”。但炀城乡之名,或用或废,直至清末民国间,县区划图上均有炀城乡名。村中现存明初秦好学墓碑,铭文已称葬地为王晁,相传,隋炀帝巡游江都,先遣王晁于此修缮行宫,后以人名取代村名。又据传说:此地为古炀城,建于隋大业年间,为炀帝游扬州路过的站亭;又说是隋代的城邑,现存于小学校的高台即为点将台;有据秦好学墓志铭考查,从明初这里就定名为王晁,因本村位于后,故名后王晁,沿用至今

    西王晁

    北沙河南岸。据《孙氏家谱》记载:“吾祖于明初迁后王晁村西落户居业”,清代中叶,自主为村,名西孙庄村,民国初年,改称西王晁,现隶属于后王晁

    东王晁

    级索煤矿所在地。据《秦氏族谱》记载:“吾祖于元末自沛来滕西王晁村,明初又从王晁迁此落户,本村原名东孙庄,在清末改为东王晁,沿用至今

    翟庄

    西接微山县境,省道104穿村而过。据《牛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翟庄

    西赵庄

    滕留公路穿村而过。据《赵氏族碑》记载:“始祖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安徽萧县迁滕西赵坡定居,十世祖于清顺治初年(1644年)迁居阳汶,十一世祖圣容公于康熙十年(1671年)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赵庄,1958年改称西赵庄。另据传说,盖村原名九井村,赵姓由赵家坡迁居于此,后以姓氏命名为赵家庄,建公社以后,因该村位于公社西部,故名西赵庄

    西杨楼

    滕留公路穿村而过。据《杨氏家谱》记载:“之琮祖于雍正二年(1724年)从大杨楼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小杨楼,1958年改称西杨楼。又据传说,该村原名十井村,明末清初,杨姓由大杨楼迁居此处,后以姓氏命名为小杨楼,1958年建公社以后,因该村位于公社西部,故名西杨楼

    西龙岗

    滕留公路南侧。据《杜氏族谱》记载:“吾十三世祖由河南巩县调往炀城为县令,至二十一世于宋初迁此建村,因村居龙岗之西,而土岗又蜿蜒状若游龙,故取村名为西龙岗,其东一村,以方位和地势名西龙岗东村

    东龙岗

    滕留公路南侧。相传,阎氏最早在此建村。另据王、孔两姓家谱记载:“两姓始祖于明初先后迁此定居”,因岗始于龙山之阳,逶迤西南而下,治本村西止,因村居岗东,故称东龙岗

    西宗庄

    滕留公路南侧。据《宗氏族谱》记载:“明初,吾祖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宗庄,1982年因重名,以方位更称为西宗庄,沿用至今

    西田庄

    滕留公路南侧。相传,该村原址在今址之南半里许,称陆家巷子;明初,田氏首迁西龙岗,后徙居此地,命村名为田庄,后改称西田庄

    新庄

    滕留公路南侧。据《孔氏族谱》记载:“明初,始祖自曲阜迁此建村”,取村名为新庄,与东龙岗为一自然村

    王庄

    滕留公路南侧。据《王氏族谱》记载:“明初,始祖首迁滕县西辛安,清初,又从西辛安前东龙岗之东立村,以姓得名王庄”,与东龙岗为一自然村

    前楼

    滕留公路南侧。据《孔氏族谱》记载:“明初,始祖自曲阜迁此建村”,建村后分寨里、寨外,世居寨里,后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徙居寨外,因建高楼一座,故取村名为前楼;与东龙岗为一自然村

    刁楼

    滕留公路北侧。据传,该村最早为程氏所建,故名程庄。另据《邵氏族谱》记载,明初,始祖自鱼台古村迁此落户”,以姓氏区村名为邵庄,后刁姓迁入,1939年改村名为刁庄,1982年更称为刁楼

    小官庄

    位于级索西2公里,滕留公路穿村而过。据《苏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始祖自徐州迁滕,天启初年(1621—1627年),吾后世祖有从滕县迁大官庄之西立村”,故取村名为小官庄。又据传说,该村立于明朝中期,当时杜姓先来此落户,后陈、苏、田姓陆续到此安家,因姓杂故称小官庄,沿用至今

    荆官庄(南官庄)

    小荆河北岸。据《朱氏族谱》记载,吾八世祖国泰公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任济宁武德将军,公慷慨好义,兴创聚粮庄(今荆官庄),终葬于此”,乾隆三十六年立桥碑载有“大清聚粮庄”之字样。村人为纪念朱氏,于乾隆末年(1759年)将该村改称为官庄;1958年改称南官庄,1982年更名为荆官庄,2003年又更称为南官庄。又据传说,该村立于明洪武年间,村后有一带小河,通往微山湖,在西边不远处有一码头,古称“运粮关”,故将此村定名为官庄;1958年因公社有三个官庄,该村在前,改称南官庄,1982年由因重名,更称为荆官庄,2003年,由更称为南官庄

    前潘楼

    滕留公路北侧0.5公里。据村西牛王庙碑记载:“潘氏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为潘楼”,后自然形成前后两个村,此村居南,称前潘楼

    后潘楼

    滕留公路北侧0.5公里。据村西牛王庙碑记载:“潘氏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为潘楼”,后自然形成前后两个村,此村居北,称后潘楼

    水磨庄

    小荆河南岸。据村中关帝庙碑记载:“村之东北隅有泉,其处为宋氏所有,故名宋泉,因泉水绕村北,河水绕村南,磨者绕也,故名水磨庄”;该村建于明初,系宋氏所建。又据村庙碑及杨氏家谱记载:“村之东北隅有泉,其处为宋氏所有,故名宋泉,因泉水绕村北,河水绕村南,形似推磨,故名水磨庄”杨氏祖杨之番玉,系明代富室,曾挂过千顷牌,又据宋氏谱记载,该村建于明初。又据传说,该村立于明末,由宋氏立村,因当时此地有泉名宋泉,村前有河,河上有桥,河水在桥下转圈,发出类似推磨的声音,故更名为水磨庄

    金坡

    小荆河南岸。据《王氏家谱》记载:“该村始建于明初,因由黄氏所建,故取名为黄庄,后黄氏衰微,徙居他乡,吾十二世祖德翰公,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入,”仍用原名,1982年因重名,更为金坡

    东孔庄

    据曲阜阙里碑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孔氏由曲阜迁此建村,取村名为孔庄,建国后称为东孔庄

    西彭庄

    据《赵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继有彭氏迁入,人口日繁,故取村名为彭庄。1982年因重名更称为西彭庄。

    孔楼

    据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孔氏由大官庄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孔楼

    东孔庄

    据传说,该村立于明洪武年间,立村时,以姓氏命名为孔庄,解放后,因重名更名为东孔庄沿用至今

    坝子涯

    小荆河南岸。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为避水患,在村北修防洪坝一条,故取村名为坝子涯”,沿用至今

    千佛阁

    小荆河北岸。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时有千佛阁庙,秒钟有千尊佛像,故取村名为千佛阁

    后杨岗

    城河北岸。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立于岗上,故取村名为杨岗,后有人在村前另立一村,取村名为前杨岗,此村即为后杨岗

    时庄

    小荆河北岸。据村中奶奶庙北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吾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以姓氏命村名,称时庄,沿用至今

    董庄

    城河南岸。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时董姓兴旺,取村名为董庄

    大官庄

    滕留公路穿村而过。据传说明朝即有此村,名洪村,后孔家兴旺,取名大官庄。另据《孔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由曲阜首迁级索,宣德三年(1428年),由级索迁此建村”因孔氏于明清两代历任大官,且均葬于祖坟茔,故取名大官庄

    东田庄

    滕留公路北侧。据《田氏家谱》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吾十一世祖自大官卜居于此”以姓氏命名为田庄,建国后改称东田庄

    道沟

    小荆河北岸。据《徐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前有河沟,该地战壕河沟相参差,故取村名为道沟

    徐孔庄

    小荆河南岸。据《孔氏家谱》记载:“明朝中叶,始祖自级索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为孔庄;清初,徐氏迁入,建国后改称南孔庄,1982年更名为徐孔庄

    颜庄

    初为孙氏建村,名孙庄;据《颜氏家谱》记载:“明朝中叶,始祖自广西桂林迁此定居”,后孙氏人烟逐渐减少,颜氏日益繁盛,即改村名为颜庄

    港沟崖

    据传说,该村立于元朝至元年间,以本村周围河流沟渠纵横,村立在河岸上边,好似港口一样,故称港沟崖,沿用至今。又据《龙氏家谱》记载:“该村原名脏草堌堆,于城河北坝紧相连,后龙氏从明初由滕迁此定居,又因河渠交错,故取名为港沟崖”,沿用至今

    大龙庄

    城河北岸。据《龙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吾十一世祖克远自港沟崖迁此建村”,时孔氏亦由曲阜迁此,因孔氏兴旺,故取村名为孔庄,后孔氏衰微,龙氏兴旺,嘉庆年间(1790—1802年),改村名为龙庄,1982年因重名,改称大龙庄

    姚庄

    城河北岸。据《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初名复兴庄,后因村西建一座砖瓦窑,群众称为窑庄,后演变为姚庄

    前杨岗

    城河北岸。据传说,该村立于明朝,当时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城河北岸的高岗上立村,故称杨岗;后杨姓有人迁至村南落户,形成村落,称前杨岗,沿用至今。又据《马氏家谱》记载:“吾祖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后杨姓迁入,立村于高岗之上,称杨岗,后又和程姓商量,称前杨岗

    郝屯

    城河南岸。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郝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为郝屯。又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1920年,该村为纪念一名孝母芮饱欢,为其建孝母祠,改村名为孝母村,建国初复名郝屯

    后韩庄

    郭河北岸。据《韩氏家谱》记载:“吾始祖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村名为韩庄,建国后,村分为二,此村居北,称后韩庄。又据传,该村立于元代至元年间,以姓氏定名为韩庄,又因前后两个韩村,此村在后,称后韩庄,沿用至今

    前韩庄

    郭河北岸。据《韩氏家谱》记载:“吾始祖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村名为韩庄,建国后,村分为二,此村居南,称前韩庄。又据传,该村立于元代至元年间,以姓氏定名为韩庄,又因前后两个韩村,此村在前,称前韩庄,沿用至今

    前泉上

    城河南岸。据《黄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吾二世祖自时苗铺迁至绞沟泉之南三里许建村”,初名刘先庄,后改称绞沟泉,当时泉水“漩涡很大”,简称泉上,解放后因与后村重名,更为前泉上。又据传说,该村立于元朝至元年间,因村东北角有泉名绞沟泉,故泉上村也称绞沟泉村,因前后有两村称泉上村,此村在前,名前泉村,沿用至今

    后泉城

    河南岸,1992年村址向北平移1公里至城河北岸

    据《黄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吾二世祖自时苗铺迁至绞沟泉之南三里许建村”,初名刘先庄,后改称绞沟泉,当时泉水“漩涡很大”,简称泉上,解放后因与前村重名,更为后泉上,今称后泉。又据传说,该村立于元朝至元年间,因村东北角有泉名绞沟泉,故泉上村也称绞沟泉村,因前后有两村称泉上村,此村在北,名后泉村,沿用至今

    羊二庄

    据《满氏家谱》记载:“明初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滕县满庄定居,至明中叶,吾江武祖迁居此处”,因该村原系水磨庄杨家的佃户村,故名杨庄,又因地处湖洼,曾作牧羊场,故命村名为羊二庄

    淤庄

    小荆河南岸。据《淤氏家谱》记载:“明初始祖自东南淤村迁此建村”,取名淤庄,后淤氏徙居他乡,孔庄二姓迁入,仍用原名。又据传说,该村明末立村,因地处洪水泛滥后的淤泥土质特点,取名淤庄至今

    韩桥

    城河北岸。据村南桥碑记载:“村南有通利桥,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修,因桥为韩氏所建,村因桥名,故称韩桥

    又据村南桥碑及孙氏家谱记载:“村南有石桥名为通利桥,创修无考,至明代万历年间重修,因桥为韩氏所建,村因桥名,故称韩桥”;孙氏在明嘉靖年间由城南寺院村迁来落户,以桥代村名,沿用至今。又复查,张、刘、孔三氏谱:三姓均于明代弘治年间先后迁来,定居较孙兴稍晚,该村东为邵村(无考),中为刘家河口,西为韩桥,清代中叶,村人共议村名为韩桥。1982年,因重名,更称西韩桥

    关键词: 聚落 洪武 滕州市 民俗 龙山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