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滕州市「洪绪镇」所辖村名的来历

    来源:

       阅读:467

       发布时间:2021-10-16 07:32:58

       评论:0

    [摘要] 一座现代化城市经久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城铁、高架桥、摩天大厦、商业圈,更重要的是给后人留下多少这座城市特有文化延伸出的记忆和地理符号以及怀旧的印记。村名是代表聚落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蕴涵着浓厚历史文化和复杂的民俗传承,与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当大的关系。在聚落形成的过程中,人口由少变多,渐

    一座现代化城市经久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城铁、高架桥、摩天大厦、商业圈,更重要的是给后人留下多少这座城市特有文化延伸出的记忆和地理符号以及怀旧的印记

    村名是代表聚落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蕴涵着浓厚历史文化和复杂的民俗传承,与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聚落形成的过程中,人口由少变多,渐成村庄

    洪绪镇

    滕州市「洪绪镇」所辖村名的来历


    前洪绪村位于滕州西南4.5公里,洪绪镇政府驻地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红氏来此定居,继有李、王、班诸姓相继迁入,共建成村,名红绪,意为本村始于红姓。后因村北地洼,为防水患,在村北筑有防洪坝、排水沟,叫小堤崖,此村庄位于小堤崖前,故称前红绪,1982年,村名改称前洪绪,辖班庄自然村

    后洪绪村位于前洪绪北1.5公里,荆河南岸

    据村内三官庙碑文载,明朝中期有区姓先来此村,后有赵、韦、宁、孟接踵而至,村落形成,又因现有前红绪,再因在小堤崖北,故称后洪绪,1813年滕县村庄表载列与此同。1982年,因前红绪改称前洪绪,所以后红绪亦改红为洪,称后洪绪村

    金庄位于前洪绪西部偏北2公里。

    金氏家谱记载,明朝(1621—1627年),金氏由浙江金华县迁来此处建村。明末,金氏一世字宗海,以拔萃携子入京应考,得一等,放山东候补县令,在济宁有疾,卒于滕寓,葬于滕西北隅

    二世启绪,字裕昆,守父墓未归,遂定居于小巩庄毗邻,称金府;三世金璨,字舒光,1687年丁卯科贡生,任济阳县训导,成为望族,改称金家庄,沿用至今,辖北侯庄自然村

    北侯庄位于前洪绪西偏北2.1公里,城河东岸

    侯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侯氏由山西洪洞县来滕县迁到城东,后又迁到金庄西定居,称侯家庄,1949年因重名,更为北侯庄

    玉楼村位于前洪绪之北偏西,并与其紧邻

    张氏家谱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张氏由王开迁来建村,并在村西北建有土地庙,庙中筑土楼一座,故取村名为土楼,1982年因重名,更为玉楼

    俞庄(光明村)位于前洪绪西部1.5公里,新迁建的104国道西侧

    明朝初期,俞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到城西俞庄定居,明末清初,八世迁此定居,后有张氏迁入,仍取名俞庄

    小巩庄(光明村)位于前洪绪西部。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巩姓迁至建村,取名巩庄,因村西有巩庄,而且较大,故又叫小巩庄

    白龙湾村位于前洪绪西北2.2公里,荆河南岸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王氏自东王庄迁此建村,名为西王庄。相传,村西河中有深渊,水居白龙,俗称白龙湾,村名遂改称白龙湾村,后渊渐夷平,沿河栽植白蜡条,再改村名为白蜡湾村,2002年,复又更名为白龙湾村

    大颜楼村位于前洪绪村西南3.5公里处,新104国道西侧。

    颜氏族谱记载,始迁祖智,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八世祖有度在此建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祖智以军功授济宁卫左所职,永乐四年(1406年),升任滕县守御,仍世袭千户,始家县城南门里

    二世祖以级索集南屯地数顷,承父命力农,置田安家,遂家富焉

    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七世祖守耕,命诸子拆居,长子有度得此家产建村,名南颜楼,因重名,1982年更为大颜楼村

    苗桥村位于前洪绪西南5.3公里,郭河北岸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苗氏来此建村,并于村前架石桥一座,故取村名为苗桥

    北陈楼位于前洪绪西南4.7公里。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陈姓自鱼台县谷亭北陈庄徙居于此,且建一座楼,取村名为陈楼,2002年因重名,更名为北陈楼

    徐王庄位于前洪绪西南3.1公里处,新104国道西侧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氏自山西迁徙于此定居,因东近巩村,随而称之,后自立成村,取名徐家庄,后有王氏迁入,1982年因重名,更改为徐王庄

    杜康位于前洪绪西部偏南2.5公里,西北邻荆河

    杜氏家谱记载,明代初期(1368—1398年),杜氏由王晁迁此建村,名为杜家庄,1982年,因有重名,更为杜康

    大巩庄位于前洪绪西部偏南4.1公里,荆河东岸

    元代末期(1341—1368年)张氏来此落户,继有巩氏迁此居住,议村名为名巩家庄。后因与东北巩村重名,改称大巩庄

    沙官庄位于前洪绪西南3.7公里,西近荆河

    公元前约300的战国时期,该村是滕国的刑场,当时是滕国护城官兵在此巡防歇脚之所,后人聚居成村,故名官庄。嗣因村周系沙地,改称沙官庄

    赤店村位于前洪绪村南偏西,新104国道附近

    东周末年,此地方为滕国的刑场,俗称赤地,那时已有此村。又由于当时这里有由东南去任城(济宁)的交通要道,居民多以开店为业,按颜色描述,赤是红,红是吉祥的意思,即称赤店

    夏庄村位于前洪绪村南偏西,新104国道东侧

    明末,有夏姓由夏楼到此落户立村,以姓氏命名为夏庄

    王楼村位于前洪绪村南偏西,新104国道东侧

    明中期,王氏由南沙河迁此,管理王氏富户庄园为佃,并在此建一楼阁,取名王楼

    曹楼村位于前洪绪西南5公里,郭河北岸

    明万历年间(1572—1620年)有曹姓到此立村,宅院内建有楼房一栋,遂命村名为曹楼

    张林村位于前洪绪西南4.5公里,郭河北岸

    明万历年间(1572—1620年)张姓由大坞迁至滕城,后因张布政葬于此,明末,其后人迁此护茔林,尽孝定居,称张家林,简称张林村

    刘庄村位于前洪绪西南4.2公里。

    孔氏族谱记载,明初,开始有刘姓来此落户,村名刘家庄;后孔姓于明嘉靖年间(1567—1572)由曲阜迁至级索,又迁于此,孔姓虽为望族,但尊崇刘姓,仍叫刘庄

    前庄位于前洪绪西南4.4公里,郭河北岸

    闫氏族谱记载,闫氏于清道光年间迁此立村,为闫家庄,因居苗桥之前,称前庄

    轴村位于前洪绪东南1公里。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张氏从冯卯逃荒路经于此,过沟时车轴折断,困居于此,乃就地定居,取村名为轴沟村,后演为轴村

    东张楼位于前洪绪东南3.8公里,郭河北岸

    张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张姓有山西迁此,又在万历年间迁到磨庄,后又迁至皇甫,万历十三年,又迁至此,力农建楼,故取名张家楼,1982年因重名,更名为东张楼

    安庄位于前洪绪东南2.5公里。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滕县城东安氏来此建村,名为安庄,后杨氏迁入,仍名安庄

    龙庄位于前洪绪南2.4公里,郭河北岸

    龙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龙氏随周尚书北征,调济宁左所,七年(1374年)拨滕守御所,一世居级索,四世迁轴村,后又移此立村,叫龙家庄;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杨氏迁村前建村名前龙庄,后成为一体称龙庄

    杨园位于前洪绪南部2.1公里处。

    白云庵碑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杨、马二氏迁来白云庵前定居,以种植蔬菜为业,故取名杨园

    孔屯位于前洪绪东南3.3公里,东邻京沪铁路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李姓前居,后孔氏从曲阜迁来垦荒种田,定居于此,成为望族,故取村名为孔屯

    东侯庄位于前洪绪东南5.1公里,京沪铁路西侧,郭河北岸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侯氏于此置田设仓,王、孔、乔等氏相继迁来为佃,成村落名为侯庄,清末更为东侯庄

    南苗庄位于前洪绪西南8.4公里,南近郭河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苗氏迁此建村,名为苗家庄,1982年更名为南苗庄

    郝洼位于前洪绪西南8.2公里,西北临近荆河

    王氏族谱记载,明嘉庆年间(1522—1566年),王氏从高庙迁此立村,当时这里是郝家富户的外庄子,王姓为佃户,因地势地洼,故取村名为郝家洼,后称郝洼

    西侯庄位于前洪绪西南6.5公里,郭河北岸

    元代末期,董氏在此为侯姓护林。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赵、袁、杨氏相继迁入,共建成村,名侯家林,后改称侯庄,1949年更为西侯庄

    吕庄位于前洪绪西南7.6公里,南邻郭河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此为吕氏庄园,时有宋、王二氏居此为佃,取村名为吕庄

    甘庄位于前洪绪西南8.5公里,郭河北岸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甘姓迁此建村,名为甘庄,道光年间(1821—1850年),刘姓由大留庄迁入,仍用原名

    杜场位于前洪绪西南6.5公里处。

    此处原为杜姓之打谷场,清道光年间(1821—1852年),张氏迁来建村,取村名为杜家场,后杨氏迁入,仍取村名为杜场

    新丰位于前洪绪西南6.3公里,北邻荆河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欧氏于此建村,名欧家庄,后渐变为黄氏的佃户村,改村名为黄庄,1982年因重名,更称新丰

    堌堆位于前洪绪东北1.5公里。

    吕氏族谱记载,明代初期(1368—1398年),吕氏来此于古烽火台遗址东建村,因距县城八里,故名八里堌堆,1982年简称堌堆

    西赵沟位于前洪绪东2公里。

    据碑碣记载,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刘氏迁此建村,村东有一大泉和数十小泉,往西南折汇流,沟壑遍布,故名刘家沟,后赵氏迁入,成为望族,改称赵沟,清初,析立二村,本村居西,称西赵沟

    东赵沟位于前洪绪东2.7公里。

    据碑碣记载,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刘氏迁此建村,村东有一大泉和数十小泉,往西南折汇流,沟壑遍布,故名刘家沟,后赵氏迁入,成为望族,改称赵沟,清初,析立二村,撕碎机本村居东,称东赵沟

    唐庄位于前洪绪东北1.7公里,青啤大道南侧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唐氏迁此定居,名唐家庄,今称唐庄

    团结位于前洪绪东北1.9公里。

    清初(1644—1661年)韩氏由高庄迁此西部建村,名韩庄,清中期(1733—1822年),冯氏迁此东部建村,名冯场,后于氏迁入改名于庄。同期,书院街刘某于此南部植建桃园,李氏由五里坂迁来看护,渐成村落,名桃园,现三村连为一体,统称团结村

    幸福坝位于前洪绪北1.5公里,荆河南岸

    此处原为大彦富户孙氏至庄园,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王氏由盖村迁此为佃,渐成村落名孙庄,1964年县府在村北荆河筑坝拦水以便灌溉,名幸福坝,村名亦改称幸福坝村

    任于庄位于前洪绪北1.2公里。

    清咸丰二年(1852年)于姓迁此建村,名于庄。后又有任、孙、王等姓迁入,1983年,因同一乡内有三个俞庄,更名为任于庄

    原文链接:荆水龙泉|关注整站优化网 学习更多seo相关方法...

    关键词: 聚落 滕州市 滕州 村庄 民俗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