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现代化城市经久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城铁、高架桥、摩天大厦、商业圈,更重要的是给后人留下多少这座城市特有文化延伸出的记忆和地理符号以及怀旧的印记。 村名是代表聚落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蕴涵着浓厚历史文化和复杂的民俗传承,与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聚落形成的过程中,人口由少变多,渐成村庄。 龙阳镇
龙阳村位于滕州北8.5公里,北沙河南岸,系龙阳镇政府驻地。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继有周、黄、李、唐等姓迁入,因地处龙山之阳,并设有集市和店铺,故取村名龙阳店,今称龙阳。 大寨村位于龙阳村东1.2公里。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魏氏迁此建村,为防盗患,村周筑高墙作护,取村名为大寨。 小寨村位于龙阳村东2.1公里,北沙河南岸。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刘、陈等氏迁此建村,为防盗患,村周筑高墙作护,因西有大寨村,本村称小寨。 闫庄村位于龙阳村东0.7公里,北沙河南岸。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闫氏由滕县北关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闫家庄,今称闫庄。 张沙土村位于龙阳村南偏东1.9公里,马河水库南干渠北侧。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王氏由盖村迁此建村,名王家庄,继有张氏自河南省商丘迁入,以地处沙岗之一端,议村名为张家沙头,后演为张家沙土,1949年简化为张沙土。 李沙土村位于龙阳村东南2.5公里,马河水库南干渠北侧。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李氏迁此建村,因地处沙岗之一端,故名李家沙头,后演为李家沙土,1949年简化为李沙土。 董沙土村位于龙阳村东南2公里,马河水库南干渠北侧。 相传,该处建有唐相张公别墅,后人于此聚居成村,因地处沙岗南端,故名沙头;元末如意乡设此。明初(1368—1398年),村人董氏在京官居督堂,村改称董家沙头,后演为董家沙土;1949年简化为董沙土。 刁沙土村位于龙阳村东南2.5公里。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刁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地处沙岗之一端,故名刁家沙头,后演为刁家沙土。1949年简化为刁沙土。 杜沙土村位于龙阳村东南2.5公里。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杜氏由峄县迁此建村,因居于李家沙头和刁家沙头之间,取名杜家沙头,后演为杜家沙土。1949年简化为杜沙土。 尚河圈村位于龙阳村东南3.5公里,西邻城郊乡境,东近东郭镇界。 明初(1368—1398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为小河环绕,故名小河圈,1985年因重名,更为尚河圈。 史村位于龙阳村西南1.8公里,北沙河南侧。 明初,史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济南,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史氏又由济南迁此建村,名史家村,今称史村。 河南张庄位于龙阳村西南5.4公里,北沙河南侧。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陈家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张氏等姓迁入,议改村名为张庄,1982年因有重名,更为河南张庄。 从条村位于龙阳村西南2公里,滕州至龙阳公路西侧。 相传,本村建于唐初,薛礼征东经此,曾一箭射中双雕,故村名为重雕。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年),神氏自欧峪迁入,以住区称神家重刁,其两侧称东、西重刁,后因刁字不雅,三村并称重雕,1982年,改为从条。 南王庄位于龙阳西南4.4公里,西隔北沙河与界河镇李子行村相望。 明初(1368—1398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王家庄,1958年,因有重名,改称南王庄,现辖翟庄自然村。 翟庄村位于龙阳村西南4.8公里。 清顺治年间(1664年),翟氏从兖州翟楼村迁此建村,名翟家庄,1983年更为翟庄,2002年,因村级合并,并入南王庄村。 前司堂村位于龙阳村西南3.1公里。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司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司家堂。后又将司家堂分为上、下司家堂,本村居南,为区别于村北的司家堂,本村更名为下司堂。 1934年下司堂村内设前、后司堂两个村委会,本村居南,称前司堂。 后司堂村位于龙阳西南3.1公里。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司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司家堂。后又将司家堂分为上、下司家堂,本村居南,为区别于村北的司家堂,本村更名为下司堂。 1934年下司堂村内设前、后司堂两个村委会,本村居前司堂之北,因此称后司堂。 曾楼村位于龙阳村西南4公里。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董沙土村董督堂赏其舅曾士弘为此园林之主,曾氏来此建村,因筑有楼房,故名曾家楼,今称曾楼,辖郗庄自然村。 郗庄村位于龙阳村西南3.7公里。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郗氏自山亭朱元村迁至曾家楼,在村东种菜为业,后迁居此地,就地安家,逐渐成村,名郗家庄,今称郗庄,2002年村级合并,并入曾楼村。 苗堂村位于龙阳村西南2.7公里。 明初(1368—1398年),苗氏由山西洪洞县先迁费县南径,后又迁此建村,名苗家庄。1982年因有重名,更为苗堂,辖南王堂自然村。 南王堂位于龙阳村西南2.8公里。 明初(1368—1398年),王氏由江苏丰县迁此建村,名王家堂,1985年因重名,更为南王堂,2002年,因村级合并,并入苗堂村。 张堂村位于龙阳村西偏南2.7公里,北邻北沙河。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张氏自滕西张寨迁此建村,名张家堂,今称张堂。 庄头村位于龙阳村西偏南4公里,西隔北沙河与界河镇北沙河村相望。 明初(1368—1398年),本村名北陈庄,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因遇水灾,村民外逃,只余刘氏两户坚守田园,抗洪自救,后复聚落成村,改村名为庄头。 龙山屯村位于龙阳村北2.5公里。 明洪武二年(1369年),司氏由山西省迁来建村,因地处龙山南侧脚下,故名龙山屯。 河北李庄村位于龙阳村北偏西1.6公里,东朱公路北侧。 明初(1368—1398年),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李家庄,1949年改称小李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河北李庄。 卧龙庄村位于龙阳北4.7公里,龙山东南麓。 清道光三年(1823年),甘氏由滕西大刘庄迁到龙山前建村,因村侧沟壑纵横,取名甘沟,1949年甘沟村分为前后甘沟村,1982年更名为前后卧龙庄,并统称卧龙庄,现下辖西杨庄自然村。 西杨庄村位于龙阳村北4.3公里,龙山东南麓。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杨氏由滕西大坞和福迁此建村,名杨庄,1949年因有重名,更为西杨庄。 双河村位于龙阳村北1.3公里,东朱公路南侧。 明初,赵氏由山西洪洞县先迁至滕西赵坡,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又迁至此建村,名赵家庄,后简称赵庄。1982年,因有重名,以地处两条小河之间,更名为双河村。 高岭村位于龙阳村北4.2公里。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高氏由江苏丰县迁此建村,因居龙山东南沙土岭上,取名高家岭,今称高岭。 小蒋庄位于龙阳村北2.4公里。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蒋氏从山西先迁种寨,隆庆年间(1567—1572年),蒋氏又由种寨迁此建村,名蒋家庄,1982年因有重名,更为小蒋庄。 小河子村位于龙阳村北7.6公里,马河水库西岸。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王、石两姓迁此稍东定居,以地处北沙河上游,名小河子。1945—1958年,曾划属邹县,1959年因修建马河水库,西移今址建起新居,仍名小河子村。 大陈庄位于龙阳村西北3.4公里。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王氏自滕西盖村迁此建村,名柿园。清初(1644—1661年),陈氏迁入,改名陈家庄,1982年因有重名,更为大陈庄。 新宁村位于龙阳村北4.2公里,龙山东南麓。 1959年修建马河水库,库区内小河子村和焦庄部分居民迁此,名新村,1982年因重名,更名为新宁村。 耿庄村位于龙阳村西北3.9公里,东朱公路东北侧。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耿氏由龙山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耿家庄,今称耿庄。 龙山村位于龙阳村西北4.6公里,东朱公路南侧。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苑氏迁此建村,因北靠龙山并设有集市和店房,故取名龙山店,又因龙山俗称灵山,村名曾俗称灵山店,1958年简化为龙山。 田侯庄位于龙阳村西北4.2公里。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田氏由滕西望庄镇田桥村迁此建村,以村后巨石似猴形,故名侯庄,1982年,更名为田侯庄。 糜庄位于龙阳村西北3公里,界河至马河公路南侧。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糜氏由冯营迁此建村,名糜家庄,今称糜庄。 冯营村位于龙阳村西3.3公里,北沙河之阳。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冯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继有姜氏迁入共居,取村名冯姜营,姜营和家营谐音,后渐演为冯家营,今称冯营。 魏寺村位于龙阳村西2.2公里,北沙河之阳。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魏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东有兴照寺,故取村名魏家寺,今称魏寺。 望龙庄位于龙阳村西北3.3公里,界河至马河公路南侧。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郭氏迁此建村,名郭家庄。民国初年,杨氏迁入,改称兴龙庄,后又复称郭家庄。 1982年因重名,以北眺龙山之意,改为望龙庄。 北段庄位于龙阳村西北2.8公里。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段氏自滕西北小坞迁此建村,名段家庄。1982年,因有重名,更为北段庄,现为望龙庄的自然村。 林村位于龙阳村西北1.5公里,北沙河北岸。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林氏自邹县元堌迁此建村,名林家村,今称林村。 冯庄位于龙阳村西北6公里。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王氏自山西迁此建村,因地近沟壑名王沟。清初,关、冯、宋等氏相继迁入,议改村名为冯家庄,今称冯庄。 张山口村位于龙阳村北8公里,龙山北段东麓。 清代中期(1733—1822年),张氏自邹县黄山环迁此建村,以地理位置处在龙山北段东端,取村名为张家口,1945—1958年曾划属邹县,今称张家口村。 谷堆石村位于龙阳村北6公里,西靠龙山,东邻马河水库。 清初(1644-1661年),巩、丁、谭氏迁此建村,因村东碎石成堆,状似谷穗,故取名为谷堆石。1945—1958年,曾划属邹县。 上司堂村位于龙阳村西北2.7公里,东朱公路北侧。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司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司家堂。后为区别于南北两个司家堂,本村居北,改称上司堂。 焦庄位于龙阳村北6.5公里,马河水库西岸。 据《朱氏族谱》记载“吾先祖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2年)自山西迁至山东古滕西北小洪疃落户,十数年后搬至滕北建村,名为朱庄”;明末(1628—1644年),焦氏迁入逐渐发展成为望族,遂改村名为焦庄;1945—1958年,曾划属邹县,1959年修马河水库,西北移0.7公里,重建新居,仍名焦庄。 邱石村位于龙阳村北8.5公里,东临马河水库。 清初(1644-1661年),邱氏自万安铺迁入龙山东南麓建村,以地处山岭,名邱家石村,1945—1958年,曾划属邹县,1959年修马河水库,搬迁至此,重建新居,名为邱石村,2002年,为张山口村自然村,2014年,调整成为邱石行政村。 西南岭村位于龙阳村北7.5公里,马河水库西岸。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滕县龙东南脚下立村,名银庄村,后分支因居银庄西南之山岭上,取名为西南岭村,1945—1958年,曾划属邹县。 顾庙村位于龙阳村北偏东3.5公里。 明朝中期(1460—1552年),顾氏迁来三教堂西侧建村,名顾家庙,明末(1628—1644年),张氏由店子镇鹁鸽崖迁入,仍用顾庙之名。 跨河村(爱良庄)位于龙阳村北偏东4.5公里。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名爱良庄。清末(1909—1911年),以村后洼地常年积水,改称泊水汪,后觉含义不佳,1982年复名爱良庄,2002年同李屯村合并,称为跨河村。 跨河村(李屯村)位于龙阳村北偏东4.4公里。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司氏从龙山屯迁此居业,名小屯,后李氏迁入,1949年改称李屯,2002年同爱良庄村合并,称为跨河村。 彭河村位于龙阳村东北4.2公里,北沙河西岸。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彭氏由马河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为彭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彭河村。 何岭村位于龙阳村东北5.7公里,马河水库南侧。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何氏由东滕城迁此建村,因居山岭地带,故名何家岭,今称何岭村。 西朱仇村位于龙阳村东北2.8公里,东隔北沙河与东郭镇东朱仇相望。 宋末此处即有村庄,名千家店。明初(1368—1398年),村遭水患,居民散居于沙河两岸之土丘高坡上,改村名为诸丘;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朱氏自山西省迁入,更为朱仇,后以河为界分东、西二村,本村为西朱仇。 朱庄位于龙阳村东北4.6公里。 元后期(1332—1368年),朱氏由山西省来滕在小洪疃村定居,后又迁此建村,名朱家庄,后分为朱庄二、朱庄三、朱庄四和东杨庄,其中朱庄四在2002年并入东杨庄村。 东杨庄位于龙阳村东北4.3公里,东朱公路北侧。 明末(1628—1644年),杨氏自党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为杨家庄,今称东杨庄。 北王庄位于龙阳村北偏东2.2公里,东朱公路南侧。 明后期(1552—1644年),王氏自滕西王庄迁此建村,名小王庄,1949年改称北王庄。 柳沟村位于龙阳村北3.1公里。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张氏自顾家庙迁此建村,因居小河西岸,故取名为河西。后因沟壑纵横,于河岸植柳成荫,改称柳沟村。 黄岭村位于龙阳村东北5.2公里,东朱公路南侧。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黄氏自东郭南明村迁此建村,因地处丘陵,名黄家岭,今称黄岭。 徐岭村位于龙阳村东北4.8公里,东朱公路北侧。 明末(1628—1644年),徐氏由邹县陡村迁此建村,名徐庄,1982年因重名,以地近丘陵地带,更为徐岭村。 原文链接:荆水龙泉|关注整站优化网 学习更多seo相关方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