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高福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揭示:新冠病毒流行株的感染机制 刺突蛋白变异与免疫逃逸

    来源:网络   作者:声远热闻

       阅读:181

       发布时间:2024-07-20 22:00:48

       评论:0

    [摘要] 新冠病毒持续变异并广泛传播,新变种不断涌现并占据传播优势,其中BA.2.86、JN.1等变种的刺突蛋白出现了大量氨基酸变化,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他们急于探索这些变化背后的生物学意义。2024年7

    新冠病毒持续变异并广泛传播,新变种不断涌现并占据传播优势,其中BA.2.86、JN.1等变种的刺突蛋白出现了大量氨基酸变化,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他们急于探索这些变化背后的生物学意义。

    2024年7月15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院士团队在《Structure》杂志上发表了封面文章,文章标题聚焦于近期流行的几种奥密克戎亚变种——BA.2.86、JN.1、EG.5、EG.5.1和HV.1的刺突蛋白结构、受体结合特性和免疫逃逸能力。研究利用了冷冻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技术手段,揭示了这些毒株如何与人体受体hACE2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参见图1)。

    研究揭示,从BA.2演变出的两大分支,一个包括BA.2.86、JN.1等,另一个则包含XBB、EG.5、HV.1等。前一个分支的刺突蛋白在结合或不结合hACE2时,更倾向于保持完全“开放”的构象。BA.2.86的刺突区域发生了15处氨基酸突变,其中9处导致电荷性质改变,这成为BA.2.86及其衍生亚型如JN.1、KP.3等加强免疫逃逸的关键因素。此外,这些毒株在S蛋白上的特定位置新增了一个糖基化位点,影响了如S309等单克隆抗体的结合效率。

    关键词: 蛋白 受体 变种 氨基酸 分支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