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子到玉米地,有一段不近不远的路。10月1日一大早,爸爸开着拖拉机先去“搭桥”,我和妻子带着儿子跟在后面。 走到半路,突然听到近在咫尺的狗叫。路边一个没有院墙的院落里,三条大狗拽着铁链子朝我们使劲,试探来意。平常就怕狗,毫无征兆遇到三条,一下子就把我吓懵了。“我们只是路过的。”话不多说,赶紧抱起还没回过神的儿子走远。 刚出门就被惊出一身冷汗,今年收玉米,确实挑战很多。
其实距离国庆假期还有好几天的时候,我妈就在济南待不住了,念叨着今年秋收麻烦大了。今年雨水又多又密,老家的玉米全被泡在了水里。“收割机进不了地,只能靠人,你爸说不用我回去,我觉得还是得回去,你爸干起活来连饭都不吃。”回老家收玉米就没法接送孩子,刚来济南没几天的老妈非常纠结,“早就让你爸把地都包出去,他不听。” 嘴上埋怨我爸,其实心里是怕我爸累着,我没好意思“戳穿”她。因为妻子和孩子就放10月1日一天假,过完周末就要上班和入园,我妈打算自己坐车回梁山。但是商量过后,我和妻子还是决定开车一块回去,抢收的关键时候,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 抢秋抢收,不抢就丢。 预报假期期间还有雨,于是9月30日,我们分别给单位请了假,提前回家。我的QQ昵称叫“放学割麦子”,主任还顺势给我鼓了鼓劲,“放学割麦子”同学放假要回家掰棒子了。 掰玉米,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相信对所有家在农村的人也都不陌生。2005年我上大学之前,农村机械化还不是非常普遍,家里地多,所有农活我都体验过。但是这次回家,才发现没想的那么容易。以前虽然也得钻玉米地,但是拖拉机能开进去。今年地里有存水,玉米掰下来后,只能一袋一袋往外背到路上,装进车里。我们回家之前,我爸和我弟已经收了一些。 国庆节一大早,我换上长袖长裤,带上手套,弟弟给我拿来靴子,全副武装,准备就绪。这块玉米地是南北向的,南头靠路的区域之前已经掰完了。为方便往外背,我爸把拖拉机开到地北头,因为中间有一条小河,爸爸搭起了一座简易桥。 视频加载中^^^ 当天一大早,妹妹也回来了。在技术、机械都无用武之地的时候,劳动力的数量变得至关重要。原来两个人干,现在五个人齐头并进,效率一下子就提上去了。 与其他农活相比,掰玉米,是更为难忘的体验。因为玉米秸秆高,人要钻进玉米地,天气闷热,避免被玉米叶划伤,身上必须包裹严严实实。每次剥开玉米外皮,还经常有“惊喜”,以前会打扰到虫子的“美梦”,现在还有很多蜗牛来搞破坏。今年雨水多,穿着雨靴踩在地里本身就拔不动脚,还要往外扛袋子,又增加了难度系数。不时还有小虫钻进衣服里咬一口,又痒又疼很酸爽。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虽然今年收玉米挺费劲,好在我家的玉米没有倒伏,颗粒相对饱满,没怎么减产,还算一件幸事。我爸说,如果不下雨,其实现在种地已经非常省劲儿了,因为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非常高。像今年这种劳动方式,他也已经十多年没有体验过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权威数据显示,2021年(截至9月21日)山东全省平均降水量为798.4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39.1%,是1991年以来降水量最多的年份。除1月和5月外,山东今年普遍降水量都比往年要多,尤其是9月,降水量比常年多出近一倍。枣庄、济宁、菏泽、聊城、德州、滨州等地今年都颇受“雨神”偏爱。 在玉米地里艰难跋涉,说实话,很累。但是辛苦之余,我感受到了一丝久违的温馨。小时候,爸妈带着我们兄妹三人,也是这样在地里干活,爸妈就是用这些庄稼地,把我们养大的。后来我们工作成家,分散在各地,已经很久很久没在一个空间里独处。在玉米地里,我们拿弟弟开玩笑,“小时候就属你爱偷懒”。但是,现在弟弟已经是扛起整个家庭的主力,弟弟往外一趟又一趟背装满玉米的袋子,他多扛一袋子,老爸就可以少扛一袋子。这个时候,换成弟弟嘲笑我,“半袋子玉米都扛不动,还得继续练啊。”
上午战斗结束时,因为重复剥皮动作,我的大拇指已经疼痛难忍。中午,弟妹准备了一桌子饭菜。补充完能量,下午弟弟从兜里掏出一个改造后的铁钉,帮我缓解了双手的压力。最新预报3号开始下雨,当天我们打算把剩下的玉米全部归仓。但是到了下午6点左右,落日只留下余晖,天色越来越暗,身体也已经极度疲惫,我们只好作罢。 那天下午的夕阳很温暖,老妈和弟弟妹妹在后面跟着,爸爸开着拖拉机,车斗里是金黄色的玉米。我的袜子被泥泞的大地拽掉了一只,坐在满车玉米上,再一次实打实地感受到了丰收的质感。拖拉机的突突声似乎把我拉回童年,很多东西似乎从未改变。这让我想起了木心先生的那首诗《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视频加载中^^^ 10月2号,天不错,更是个良辰吉日,一个邻居家弟弟结婚。虽然家里的玉米还剩了不少,但是婚礼也是大事,在农村,一场婚礼更是惊动整个村子的大事。老爸作为婚礼“总管”之一,换了身新衣服,带着我们去帮忙,分享另外一种丰收的喜悦。 玉米还在地里,3号下午雨水大概率就要来到,乌云带来的压迫感越来越强。怎么办?3号凌晨1点,老爸悄悄起床,谁也没给说,一个人来到漆黑的玉米地,摸索着掰到了凌晨4点,然后又回家补了一觉。这时,我更加理解了我妈对于爸爸的担心,抢收秋粮,不仅忙起来不吃饭,连睡觉也都省了。 在老爸身上,我竟然感受到了几分豪迈、悲壮和英雄气。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在田地里忙碌抢收,这些勤劳的人,可爱又可敬。 老爸的日夜不休终于换回来颗粒归仓,当天早上9点,所有玉米都拉回了家里。下午,大雨如约而至。 这种对于丰收的急迫感和满足感,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相通的。国庆假期,一个山东的大学生火了,这位网名叫“小张本张”网友的火也和收玉米有关。他国庆假期放假,傍晚5点到家,6点开始干农活。为了把院子里晾晒的玉米收好,他从天亮干到天黑,从穿着T恤干到光着膀子满身大汗。
时间回到10月1日那天早上,我和妻子带着4岁多的儿子,踩着一路泥泞,战胜3条大狗带来的恐惧,穿越一片带着露水的杂草,跨过一座用梯子和玉米秸秆临时搭起的小桥,终于走进玉米地,去收获这来之不易的粮食。 我问小朋友,收粮食容易吗?小朋友回答不容易,并且当场表态:以后再也不剩饭了。我虽然觉得可信度不大,但也觉得没白带他体验半小时。 像往常返程时一样,回济南时,爸爸妈妈、岳父岳母又用各种蔬菜、馒头花卷、面粉、玉米碴子等把后备箱塞满。我对老人说,这些东西,在济南都很容易买到,也不贵。 他们说,不一样,这是咱自己种的。 回老家前,我给老妈说,最好再劝劝我爸,把剩下的地也都包出去。 回到济南,我给我妈打电话,问她有没有拿下老爸。我妈说:“没有,你爸不仅不想把地包出去,还想把你叔家的地包过来呢。”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