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30日讯 9月30日,济宁高新区召开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高新区经济发展局、科技创新局、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相关负责同志就各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热点工作进行介绍,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简政放权为重点,不断推进政务服务体验再优化,审批流程再造再提升,全面深化“市县同权”“区街同权”改革,打造“横到边,纵到底”的“10分钟政务服务圈”,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简政放权,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聚焦简政放权,下移服务“增事项”。在区级层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受委托办理国家外资登记权限、承接75项省级权力事项、296项“市县同权”事项;在镇街层面,成立全省功能区首家行政审批服务所,通过区级行业主管部门和街道“双认可”,将部分市场准入、投资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33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沉至行政审批服务所办理;在村级层面,成立便民服务帮办团队,在居民聚居点和银行网点,设立106个便民服务点,打造区域范围内国家、省、市、区、镇五级政务服务体系。 升级服务模式,项目落地“减时间”。济宁高新区区域评估在全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打造出了高新区“283区域评”新模式,实现了“多评合一”,评估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企业直接使用评估成果。实行“一园一策”、“打包办理”。结合各功能园区区域定位,实行“一园一策”,精准确定区域评估事项清单。推行“网上统一受理、分送相关中介、并联开展业务、一站完成评估”的“一站式服务”模式,评估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建立负面清单,评价成果共享共用。共设置5类92项负面清单,对清单外的项目实施承诺制或备案制,区域评估成果及时公示,全面实现企业共享。 聚焦企业需求,纾难解困“增活力”。认真落实省政府“六稳”“六保”四批政策清单,实施产业集群培育,累计为企业拨付各类发展扶持资金6亿元,申报企业技改专项资金2052万元、外经贸与商贸流通发展扶持资金1416万元。坚持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保民生,紧紧稳住经济基本盘,上半年累计减税降费4.14亿元,获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6个,有力助推了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对区内企业及研发机构开展“助企攀登”活动,一对一精准服务。对标国内标杆城市,持续推进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全力打造了“六即 ”服务项目新模式。 聚焦贴心暖心,真情服务“增举措”。与32家企业党组织开展“惠园行”企审支部共建系列活动,组建21名“企明星”服务包保队伍,了解企业需求,精准服务、纾困解难,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服务机制。成立“跑小青”联盟,与街道为民服务中心签订《济宁高新区“跑小青”帮办代办服务联盟协议书》,增强帮办代办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利用微信小程序,为企业群众提供“线上你下单,线下我跑腿”点单式帮办代办服务,企业和群众可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预约申请办理业务,“跑小青”骑手后台接单,按照预约时间上门收取材料、指导网上填报,实现“足不出户”办业务。 强化惠企政策落实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经济发展局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企业服务为宗旨”的工作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有关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实在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个一”营造“亲企扶企”的浓厚氛围。编制惠企政策解读“一本书”,认真梳理各级出台的惠企政策措施,编制成《惠企政策汇编》5000份并送达企业。召开惠企政策宣讲“一场会”,不定期召开惠企政策宣讲会,详细解读涉企优惠政策,接受企业政策咨询,受理企业反映问题。组织媒体集中访谈“一席谈”。对惠企政策进行集中发布,组织各有关部门进行访谈,提高惠企政策宣贯落实的力度和效率。 “六要素”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助推企业创新转型,协助54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省级绿色工厂等各类省级以上名片89个;大力实施企业攀登计划,为38家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确定攀登目标与支持政策;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今年以来共实施技改项目102个,完成技改投资48.9亿元。扩大内需方面,2021年,成功获批省级重点项目30个,支持企业分领域分场次开展采销对接会活动,组织强力标准件、浩珂科技、科大机电等企业参加山东制造网行天下线下采销对接会。对外贸易方面,持续挖掘重点企业进出口增长点,开放山推、如意进出口平台,同时加快建立综合型外贸进出口服务平台,引导本土企业将外放的进出口订单通过本土平台出口结算;全力探索外贸新业态路径,依托重点跨境电商企业打造跨境电商聚集区,建设自主跨境电商平台,在通关、检验检疫、结售汇、出口退税、出口信保等环节为平台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2021年1-8月,全区一般贸易进出口约完成87亿元,同比增长20%。要素保障方面,截至8月底,共争取2021年中央预算内资金、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等各类资金合计10.7亿元;争取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6个;为企业拨付技改专项资金、外经贸与商贸流通发展扶持资金、出口信用保险等发展扶持资金6亿元。降本减负方面,2020年疫情期间,3259户居民客户享受缓交电费政策52.4万元、323户中小企业享受缓交电费政策250.56万元;落实国家省市优惠电价政策,电费优惠户数1万户,为企业共减免电费3997万元。民生保障方面,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已完成第一批建站任务的70%;加大充电桩建设布局,目前公用充电桩保有量达到600个。
强化创新引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科技创新局聚焦全市“231”产业集群发展,持续强化创新谷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完善的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主要科创指标保持全市前列,开创了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创新体系日趋完善。聚焦济宁创新谷建设,全面提升政策、服务和品牌集成度,加快构建“一核引领、多点协同、七链融合”的创新协同体系。高标准编制《济宁高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济宁高新区绿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研究出台《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创新九条”),在高企培育、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在创新谷核心区打造面向全市的“一站式”线上线下服务中心,布局建设“创新灯塔”,引入高层次科技服务机构,为全市企业和项目集中提供人力资源、财务等创新要素服务。聚焦科技信息服务,搭建创新谷科技云平台,畅通科技资源共享渠道。深化县区创新协同,首批聚焦金乡、兖州等县市区开展战略合作,联合市产研院建设跨区域协同创新联盟,深入开展双向产业转移、技术转移,累计向县市区转化产业项目20余个。 创新平台更加集聚。持续深化与“中字号”“国字头”大院大所合作,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各类创新平台260余家,包括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省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院士工作站7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今年以来,累计引进创新平台载体16个、高校院所12家。在举办品牌活动方面,联合科研院所先后举办高端装备制造高峰论坛、院士专家济宁行暨高端土工材料工程应用研讨会等对接活动,进一步提升创新谷品牌影响力。在双创孵化平台建设方面,深入推进“创业济宁”高新区引领行动,形成了完善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1家。 服务企业有力有效。建立重点企业“一对一”联系制度,今年以来,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87家;聚焦技术创新需求,对接山东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25家,累计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8项;聚焦科技人才需求,今年以来,引进外国专家36人,新增省级人才平台13家,省激光研究所获批2020年度山东省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工作站;聚焦政策扶持需求,今年以来,共争取各级各类资金19329万元,申报各类科技计划和项目254项,区内 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结果均为优秀,10家企业获批省创新券支持。 科普氛围日益浓厚。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泛开展社会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在科技活动开展方面,组织开展2021年科技活动周主题活动,邀请20余家企业开展主题展览,定期开展“科学家大讲堂”,受益学生近3000人。在打造科普品牌方面,围绕疫情防控、绿色低碳等民生热点问题,组织开展线上科普“云实验”、 “云科普”等系列活动,科技中心成功入选“2021年山东省科普示范工程”。 降低准入门槛、创新监管方式,促进全区经济高效运行 2020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授予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权,高新区成为济宁市第三家获得外商投资登记权的县市(区)。自8月14日开展外资登记以来,我局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切实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登记注册服务,不断提升外资企业审批效率。截至目前新设立外资企业25家,其中企业法人20家,分支机构5家,累计投资总额6.23亿美元,注册资本5.37亿美元,外方认缴达3.88亿美元,高新区共有外商投资企业177家。 充分发挥信用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让市场主体“进得来、活得好、做得大”。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科学编制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制定随机抽查细则和相关规定。借助“明厨亮灶 互联网”,实现线上检查,主动查找、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及风险隐患。通过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各项措施,开展包容审慎监管,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全民创业热情。 在推进放宽市场准入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同时,不断优化服务,提高服务效能,助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开展“政银携手 百亿助小微”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金企对接会等活动,帮助13家企业贷款5283万元,7家中小微企业实现质押融资额1.53亿元,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2021年1-7月,高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227件,同比增长27.53%;授权量124件,同比增长113.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量等指标均居全市前列。自2018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获批以来,以标准化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历时三年创建以98.86分的优异成绩通过市场监管总局专家组验收,成为全省第4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提高办税效率、简化办税环节,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高新区税务局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构建精准服务体系,坚持以纳税人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提升纳税人满意度。 精心安排部署,有效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及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全面落实省市局规定动作,完善制度,形成方案,建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增设台账制度,共开展“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系列活动10余场,按时报送相关资料,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分工负责、统筹推进的工作局面。 打造导税“铁军”,助力纳税服务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办税服务厅“非接触式办税率”及业务办理效率,提高纳税人满意度,重新打造导税团队,推行“一站式”导税咨询服务。编制《高新区税务局办税服务厅导税服务标准化指引》,形成导税工作指南。采用“固定导税 流动导税”方式,合理搭配服务力量,制作导税专属二维码,实行扫码量化考核。 深入调查研究,提高车辆购置税“非接触式”办税率。新购置9台车辆购置税专用自助办税终端,分别投放到办税服务厅、公安车管所、7家机动车代办点。对辖区内110家车辆经销企业的销售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或现场辅导,印制《车辆购置税申报操作明白纸》宣传彩页,召开36家重点汽车销售企业和7家机动车服务站参加的“问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并限期整改反馈。4月以来,车购税纳税人网上申报率高达93.30%,同期提升了55.41%。 前置办税窗口,推进办税缴费“便利化”。联合市不动产相关部门在九巨龙“红星一号”交房现场设立了“交房即办证”便民服务点,选派业务能手助力“交房即办证”活动。加强部门协作共享,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不动产办证套餐式集成服务,实现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限时办结。此次活动,进一步延伸了窗口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落实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理念,是税务部门联合不动产等相关部门便民举措的一次延伸,有力助推打造更高效更利民的营商环境。 闪电新闻记者 杜宗浞 报道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