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泗水县星村镇片片翠绿与金黄交织,瓜果、蔬菜、小麦、香梨簇拥呈现,在“丰收调色板”上争奇斗艳,留下多抹雍容灿烂的色彩。远处传来阵阵通透清澈的调子:“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声音伴随着崎岖山路婉转而下,缓缓消散于卯时微凉的空气里。
这响亮的歌声伴随着日出而响起,又常常缭绕于星辰四起的夜幕里,已然存在了43年。43年有多久?是青丝浑然变白发,是村民口中“小张”到“老张”的转变,是村里的“子孙”们一声又一声张爷爷的稚嫩叫喊。43年如一日的坚守,把对党忠诚镌刻于岁月深处,将一心为民托举于心尖儿,把泥泞山丘走成致富路。他,就是泗水农商银行星村支行客户经理张宗耀。 走进星村镇,聊起老张张宗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村头戏耍的小孩子都知道有一位张爷爷,每天会穿梭来往于星村镇的各个村子。张宗耀,今年58岁,是星村支行一名普通的客户经理,从事信贷工作40多年,累计发放贷款4亿元,到期贷款收回率连续20年达100%,服务13个行政村、1.3万村民。多年来走街串户,调查收息,与当地村民朝夕相处,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编外村民。”
40多年来,张宗耀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怀揣深厚的为民情怀,凭借过硬的工作本领,深耕农村金融沃土,把自己磨练成扶贫助农的一块坚硬磐石。 “小张小张,喊着喊着就成老张了” 1978年8月,刚刚初中毕业的张宗耀“顶替”父亲的岗位,开始干业务员,成为“农二代”。对于父亲的印象,张宗耀的记忆是模糊又清晰的,他知道父亲是一位业务员,却又不仅仅是一名业务员,村里添置农具,修房补屋,抢救农作物处处都会显现父亲的身影。他不解,直到16岁那年,他接过了父亲订满补丁的挎包,开始沿着父亲走过的崎岖山路,在方圆百里的星村镇走家串户,接过挎包就扎了根,这一走就是43年。上班第一天,张宗耀父亲嘱咐他要“一心对农民”“别受贿别贪污”“守住生活作风”三句话。43年来张宗耀秉承父亲教诲,一心为民解忧,期间没有换过岗位,没有换过片区。 1984年的一天,张宗耀像往常一样走访村里的农户,碰到了蹲在门边抹泪的颜景申大哥:“光景不行,粮食怕是又收不回了,这一家老小可怎么办呐!”看着比自己年长几岁的大小伙子痛哭流涕,张宗耀也不禁潸然泪下:“贷款买个猪仔儿吧,到时候还不上,这钱我就替你出!” 1984年大年二十九,颜大哥领着儿子去了张宗耀家,一进门就让儿子跪下:“快叫干爹,以后这就是你第二个父亲!”。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张宗耀的手就被紧紧握住:“我是来还贷款的,多亏了这10块钱,多亏了你啊!”颜大哥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个劲儿往下流。原来肉价上涨让颜大哥的猪仔儿卖了个好价钱,刨除本息外还富余不少,足够让他挨过苦日子过个欢喜年。也正是这份10块钱的贷款坚定了张宗耀要在这个岗位上持之以恒做下去的信念。 尝到了贷款的甜头,在张宗耀的支持下,颜大哥开始在养殖业大展身手。刚开始自己散养三、五头牛,小打小闹,赚个零花钱。2017年初,国家对环保有了新要求,村里成立了绿旭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建设养殖场,养殖户须达到一定的养殖规模方有资格加入合作社,颜景申想扩大规模却遇到了资金难题,张宗耀得知这一消息后向颜景申介绍了“家庭亲情贷”,颜景申顺利获得20万元贷款,到吉林购进17头母牛,当年这批母牛先后产下牛犊,目前存栏22头牛犊,按照当前行情,除去费用,净赚10多万元。今年65岁的颜景旺,在这个很多人已经过上了养老的日子的年纪里,一年能有10来万块钱的收入。 像颜大哥这样的例子,在沙岗村还有很多很多。沙岗村在星村镇的西北方,背靠大山,全村300来户人家、1000口人,由于山多地少,大多农户有养猪、养牛的习惯。立足这一实际,张宗耀想方设法跑市场,为农户推荐优良品种,让农户从解决温饱,到挣1万元,再到挣10万元,从而走上了致富路。张宗耀土生土长,参加工作后,一直没有到县城买房子。他在镇上上班,吃住在村里,对服务片区每家每户的情况摸得清、摸得透,对农户生活的不易感同身受,总是设身处地帮助他们:在养殖户起步阶段,他经常到养殖场实地调查,邀请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奶牛或生猪快出栏时,他又多方联系销售渠道。他支持的养殖户,有的建成了现代化养殖厂,年收入200万元,有的成立了合作社,养殖户股东就有130余户。
“想当年一起共事的时候还是小张小张的喊,现在怎么就成了老张了呢。这么多年来,全凭老张跑上跑下,日子才越过越有奔头啊!”谈起老张,村子里的百姓们总是不经意间就红了眼眶。 “他做的好事数不清啊” 一个人静下来时,张宗耀就会坐在村里的地头上点着一支“老汗烟”,望着眼前的这片土地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帮百姓把日子过得舒坦些。张宗耀的“烟龄”和“工龄”几乎是一样。妻子常常数落他:“喉咙不好就少吸烟。”然而这习惯改了四十多年,却始终没改过来。“退休后再说吧,那时候就没啥心思喽。”老张说。 从步入工作岗位时起,张宗耀就改变“坐门等客”的习惯。两双腿从年头走到年尾,从最近的一户人家走到村边缘的最后一户人家。他边串乡、边调查、边研究、边记录。从事客户经理40多年时间里,张宗耀走遍了所有的农户,对自己所管辖的80%农户的生活状况、经营项目、人品、习性熟悉掌握,并以此为基础,真心服务农户,帮农户致富。谁家有病治疗需要用钱,谁家的牛仔儿到了该出栏的时候,谁家的孩子该升学了,张宗耀摸得一清二楚。除了确保有的放矢的登门走访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里来解决乡亲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南顶村老王家的孩子到了上初中的年纪,老张多次走访过程中却发现这总孩子在家里。 “娃子怎么不去上学?上学才有出路!” “家里没有闲钱,不如省点力气多帮家里干点活。” 张宗耀听后没有说话,点起一根烟跨出老王家的门口。第二天天还未大亮,他就敲开了老王家的门:“活儿多我来帮你搭把手,娃必须要上学!”说罢从兜里掏出5块钱塞到老王手里,又扛起门口的锄头直奔地头走去。后来,老王的儿子每每考试出来好成绩都会告知张宗耀一声。这时候他又会点起一根老汗烟,叭叭地抽着,眼睛里满是笑意。 1996年秋收时的一天,张宗耀走访完村户后骑自行车回家,六月的天气总是变化的太快,上一秒还是响晴的天,不一会就乌云密布。沿麦地回家的时候,张宗耀发现一户人家正在抢收麦子。因为晚熟的原因,麦地里只剩下这一家还未收割。眼瞅着大雨就要来了,麦子才收割了一半,张宗耀跳下自行车二话不说拿起镰刀就加入到收割队伍中来。 豆粒大的汗珠从脸颊不停地滚落,他始终弯着腰一刻不停歇的抢收,终于在大雨倾盆前割完了整片麦地。出了一身汗的张宗耀又在回家的路上淋了雨,高烧39度,在家躺了三天才缓过神,而最终却连谁家的麦子都没有弄清楚。
张宗耀服务的片区大大小小共12个村庄,约4730户,13800人。这些村庄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加上信息闭塞张,大多数农户只能靠种植花生、玉米等传统作物维持生计,宗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市场信息,鼓励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或从事五金批发、装饰、装修等生意,并给予贷款扶持,许多农民因此走上了致富路。一些客户获得贷款后到临沂或者南方进货,然后到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山西等地从事五金批发,由小到大,经营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创业致富的能人。 “我爱我的工作,更爱这片土地”
张宗耀是个做事麻利的人,40多年来,他情系农户,专心放贷、收息。谈到工作技巧,老张憨厚一笑:“哪有什么技巧,关键别怕吃苦,跟客户走得亲,走得近,走得多,天长日久就成了朋友;做事别拖泥带水,赶快干,干完拉倒;出现不良贷款,绞尽脑汁也要收回来,这是客户经理的责任……” 在贷后管理上,张宗耀长期以来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每月月底前拉出下月到期贷款明细,逐户电话或上门通知客户贷款到期情况,让客户心中有数,为归还贷款早做准备。对按期偿还贷款的客户进行筛选,将这部分客户标记为优质客户,当他们再次申请贷款时,授信办理时间被大大缩短,这样一来,逐渐意识到按时还款的重要性,客户信用风险意识提高,每月贷款自动扣收利息完成达95%,每月仅有10多户因事忘记缴存利息,25号前基本完成了当月贷款本金、利息催收工作。 对于贷款出现逾期的贷户,张宗耀区别不同情况,采取软缠硬磨,逐个突破,逐一收回。2010年,一个连续贷款5年的老客户在五金批发过程中,将资金预付给对方,而对方却“跑路”了,贷款资金和客户自有资金全部被骗。 张宗耀天天晚上吃完饭到客户及担保人家里“喝茶”,凭经验,老张认为一般喝三个晚上的茶,担保人和贷户就会想办法还款,但是这个客户由于资金额度大,连续“喝”了近一个月仍不见效果,直到有一次“喝”到凌晨1点多钟,债务才最终落实,贷款风险得到化解。 对于主观故意拖欠贷款不还的,该硬则硬。对因客观原因导致的贷款逾期,张宗耀坚持盘活思路,不到万不得已不拿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因为“公事公办”后会与老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差,导致其它工作很难开展。同样,张宗耀还注重将守信的道理讲给客户听,告诉他们按时交利息,按时还本金,个人的信用才能维护好。因此,即使张宗耀的一些五金、装修客户分散在北京、天津等地,也没有发生过贷款逾期现象。 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一句一句问,一条一条记,一件一件做。数几十年间,张宗耀踩坏了无数双鞋,换了三辆自行车,现在又骑着电动车继续奔走于星村镇的大街小巷。各家门前的狗见到他欢快地向前摇摇尾巴,村头戏耍的孩子们将他团团围住一个劲儿的叫张爷爷,他成了星村镇百姓心中实实在在的亲人。
四十年光阴不寻常,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张宗耀长期从事信贷工作,坚守自身底线,坚持为客户谋利益,最终维护了农商银行的利益,工作期间,曾多次荣获市级先进工作者,被省联社评为全省农村商业银行道德模范,成为客户经理乃至全行员工工作学习的榜样。
“我在星村支行工作40年多了,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这一方水土,这是我最大的幸福。我热爱我的工作,更热爱这片土地和生生不息的温暖与情意。”张宗耀说。今天,宽敞明亮的营业厅代替了当年那低矮的木瓦房,电算一体化代替了密密麻麻的手工账本,环境变了,业绩变了,可不变的是老百姓对农商人的信任和支持,不能变的也是农商人服务“三农”的使命。 骑上电动车,拿起大挎包,老张的调子又哼起来了:“唱支山歌给当党听,党的光辉照我心……”远处的收割机隆隆作响,混合着歌声氤氲在麦芽的香气里,徐徐勾勒出一幅安居乐业、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 李超 夏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