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济宁,从“三皇、五帝”时期到三国两晋时期

    来源:樵夫0520   作者:樵夫0520

       阅读:343

       发布时间:2022-12-12 06:04:19

       评论:0

    [摘要] 山东济宁,历史悠久。境内汶上贾柏人类文化遗址、兖州王因遗址和邹城峄山野店遗址,足以证明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6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时期和距今6000-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三皇、五帝”时期 济宁大地上

    山东济宁,历史悠久。境内汶上贾柏人类文化遗址、兖州王因遗址和邹城峄山野店遗址,足以证明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6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时期和距今6000-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济宁,从“三皇、五帝”时期到三国两晋时期


    三皇、五帝”时期 济宁大地上主要生活着东夷部落联盟。东夷部落联盟首领——太昊即伏羲氏,初期的活动中心在泗河上游一带,后扩展到今河南东部;继后的杰出领袖少昊,生于穷桑,活动中心在奄(均在今曲阜境内)。《史记·五帝本纪》和《孟子·离娄下》载∶“生黄帝於寿丘”,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据考证,上述地名除鸣条外,其余都在济宁境内

    夏、商、西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0 境内方国众多,著名者先后有∶甲父(今金乡西北)、焦(嘉祥南)、仍(任,市区南)、卞(泗水东)、奄(曲阜)、邾(邹城)、留(微山南部)缗(金乡)、厥(汶上)、鲁(曲阜)、极(鱼台西)茅(金乡西北)、邦(市区南)、微(梁山西北)等等诸国

    春秋时期(前770—476) 前487年以前,境内为齐、鲁、曹、宋四国之地;之后为齐、鲁、宋三国之域(前487年曹为宋所灭)

    战国时期(前475—221) 前350年前后,今济宁的兖州、曲阜、泗水三市县地属于鲁国;济宁城区、邹城、微山、嘉祥、汶上、梁山七县市区地归于齐国;金乡、鱼台二县地属宋国。前286年宋为齐所灭,今济宁为齐鲁之域;公前249年鲁为楚所灭,济宁为齐楚之地;前223年楚为秦灭,前221年齐最后为秦所灭,全国一统

    秦(前221—206) 统一中国后,地方政区实行郡、县制。初全国设36郡,后增至48郡一千余县,今济宁境内置薛郡(治鲁县,今曲阜),领鲁县、瑕丘(兖州北)、亢父(城区南)、方与(鱼台北)、平阳(邹城)、邹(邹城南)、膝、薛(微山北)、胡陵(鱼台东南)、须昌(东平西北)、张(梁山东北)、无盐(东平东南)诸县。此外还辖有属于砀郡(治睢阳,今商丘市南)的东缗(金乡),爱戚(嘉祥东南)二县及昌邑(金乡西北)县部分地;泗水郡(治相县,今淮北市西北)所属的戚县(微山)及留县(沛县东南)部分地;东郡(治濮阳今濮阳西南)所属的范阳县(梁山西北)部分地

    西汉(前206—8) 政区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后期全国置司隶和十三刺史部(亦称州),103郡(国),1500余县(邑、侯国)。今济宁境区分属于兖州(治濮阳,今濮阳西南)山阳郡(治昌邑,今巨野东南)的爱戚、东缗、方与、橐(鱼台东北)、湖陵、南平阳(邹城)、瑕丘,东平国(治无盐,今东平东南)的东平陆(汶上北)、樊(市区东北)、任城、亢父,泰山郡(治奉高,今泰安东)的乘丘县(兖州西),东郡(治濮阳)的范(梁山西北)、寿良(梁山东北)二县部分地;徐州(治郯县,今郯城西北)鲁国(治鲁县)的鲁县、卞县(泗水东)、驺县(邹城东南),东海郡(治郯县)的戚县,楚国(治彭城,今徐州)的留、彭城等县部分地;豫州(治谯,今亳州)沛郡(治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的广戚(沛县东南)、公丘(滕州西南)等县部分地

    东汉(25—220) 永和五年(140),置司隶校尉部和十二刺史部(亦称13州),105郡(国)。今济宁境区分属于兖州(治昌邑)山阳郡(治昌邑)的金乡、东缗、方与、湖陵、高平(鱼台东北,西汉橐县),南平阳、瑕丘,任城国(治任城,今微山仲家浅)的任城、樊、亢父,东平国(治无盐)的东平陆和寿张县部分地,东郡(治濮阳)的范县部分地;豫州(治谯县)鲁国(治鲁县)的鲁县、卞县、驺县,沛国(治相县)的公丘县部分地;徐州(治郯县)东海郡(治郯县)的戚县,彭城国(治彭城)的广戚、留等县部分地

    三国时期(220—265) 政区为州、郡、县三级制。魏辖12州,蜀1州,吴3州。景元三年(262)济宁大地属于魏兖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廪丘,今郓城西北)任城郡的任城、亢父、樊县,山阳郡的昌邑(部分地)、金乡、东缗、方与、湖陆(西汉称湖陵)、高平、南平阳、瑕丘、巨野(部分县地),东平国(治寿张,今东平西南)的东平陆及寿张、范二县部分地;豫州(治安城,今河南正阳东北)鲁郡的鲁县、卞县、邹县,沛国(治沛县,今沛县)的广戚、公正等县部分地;徐州(治下邳,今邳州)东海国的戚县,彭城国的彭城、留等县部分地

    西晋(265—316) 政区为州、郡、县三级制。太康二年(281)设19州,168郡国。今济宁分属于兖州(治廪丘)任城国的任城、亢父、樊县,高平国(治昌邑)的昌邑(部分地)、金乡、方与、湖陆、高平、南平阳及巨野县部分地,东平国(治须昌,今东平西北)的东平陆及寿张、范二县部分地;豫州(治陈县,今河南淮阳)鲁国的鲁县、卞县、邹县及公丘县部分地;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东海郡的戚县,彭城国的广戚、留、彭城等县部分地

    东晋(317—420) 晋惠帝时(么290—306 )兖州全境沦没,济宁先后隶属于后赵、前燕、前秦,后燕

    后赵(327)济宁分属兖州(治鄄城)任城郡、高平郡、东平郡;豫州(治许昌,今许昌东)的鲁郡;徐州的东海郡、彭城郡。(上述州、郡所属县与西晋基本相同)

    前燕(337—370) 建熙七年(366)今济宁大地所属与后赵相同。

    前秦(350—394) 建元十八年(382)今济宁辖区归属与前燕基本相同,但增设南兖州治湖陆

    后燕(384—407) 建兴十年(395)兖州已移治东阿,其他郡、县与前秦基本相同

    东晋元帝时(317—322) 置侨兖州治京口(今江苏丹徒);明帝时(323—325 )寄治广陵(今江苏江都东北);康帝(343—344)再治金城(今江苏江宁北);废帝时(366——372)侨治下邳(今邳州),又移治山阴(今淮安);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5)还治广陵,并割江淮地为兖州辖境,领14郡。(作者:张荣仁)

    关键词: 氏族 原始社会 时期 公社 济宁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