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以地为纸,以稻为墨,这个老兵把稻田画做成鱼台旅游名片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齐鲁壹点

       阅读:442

       发布时间:2022-06-22 16:51:42

       评论:0

    [摘要] 记 者 康 岩“以地为纸,以稻为墨”,5年来,68岁的宋克亮已经在“鱼米之乡”鱼台的稻田里创作了20多幅“稻田画”,从十几亩一幅的“小试牛刀”到上百亩一幅的“鬼斧神工”,依靠着这些稻田美景建成的鱼台县王鲁镇稻田画生态观光园,已成为鱼台生态旅游的对外名片,稻米衍生出的乡土文化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4岁逃荒离

    记 者 康 岩

    以地为纸,以稻为墨”,5年来,68岁的宋克亮已经在“鱼米之乡”鱼台的稻田里创作了20多幅“稻田画”,从十几亩一幅的“小试牛刀”到上百亩一幅的“鬼斧神工”,依靠着这些稻田美景建成的鱼台县王鲁镇稻田画生态观光园,已成为鱼台生态旅游的对外名片,稻米衍生出的乡土文化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以地为纸,以稻为墨,这个老兵把稻田画做成鱼台旅游名片


    4岁逃荒离家

    稻改”让他重返家乡

    鱼台县文化馆,宋克亮白衣白发、一幅洗尽铅华的模样。2017年宋克亮在鱼台王鲁镇文化站退休以后,接受鱼台县文化馆的返聘,如今在文化馆三楼设置了一间工作室。5年来,他便是在这间十几平的小房间里创作出远近闻名的稻田画作

    宋克亮告诉记者,刚记事的时候,鱼台并不是现在美丽富足的鱼米之乡,每天耳边只是回荡着村里大人们无奈的抱怨:“十年九不收,留下来只能被饿死

    1958年,年仅4岁的宋克亮紧紧拽着母亲的手走上了逃荒的路。“那时候春天旱、秋天水,地里啥东西也种不出来,只能出去逃荒。我们走江苏、到安徽、进河南、过山西、跨河。刚开始时,人家看我是个孩子,好心人家愿意给口剩饭,但也是饥一顿饱一顿。后来走着走着,我们娘俩学会了织草席、做蓑衣、编筐子这些手艺活。虽说赚不了几个钱,至少能让自己和家人吃得上饱饭了”宋克亮提起当年时还有些激动说:“我们当时在安徽和山西都常住过一段时间,我也跟母亲商量,在当地立了户,就此住下吧,不要再奔波了,也不用再回到那个”旱坑子、水窝子”了

    刚开始,母亲也同意了。可自从老家来了亲戚看望母亲后,她执意要回去。再怎么劝,也不顶用,那一年是1964年,我10岁。”宋克亮回忆说。

    1964年冬,鱼台县提出旱地改水田、变患为利种植水稻的决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领导全县人民于当年冬大干150余天,一举跨出“江北鱼米之乡”的第一步。

    回乡进入学堂

    入伍后成为气象观测员

    宋克亮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上学

    出门逃荒的这些年,不仅让我和母亲感受了人生百态,也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母亲十分开明,她坚信只有懂知识、学文化才会有个好的出路。母亲在回来的路上就在督促我,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进学堂”宋克亮说。

    1965年,宋克亮进入王庙镇孟楼小学,开始他的求学之路。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宋克亮也坚信:“吃过的那些苦,都会成就未来的路。入学之后,宋克亮成为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学霸”,一发不可收拾,像极了“稻改”之后的村子

    整地试种的头一年,一亩地里只能收获400来斤。后来,我们叫出“跨黄河”“过长江”的口号,水稻亩产从600斤攀升到800斤,用了三四年。每当放学时,路过水田,看到大片大片的稻穗低垂,一片金黄时,充实和满足的幸福感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只能用最灿烂的笑容给田地里忙碌的大人们做一个回应。”宋克亮说,从那时起,那一张张金黄色的画布就轻轻地铺展在他心头,等待着他去勾勒

    10年后,高中毕业后的宋克亮被安置到镇供销社成为一名代销员。工作一年后,他穿上军装。1976年,宋克亮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某部的气象观测员。1982年退伍返乡,在部队服役7年,宋克亮首次真正接触与绘画写字相关的工作,学习、绘制地面气象图成了宋克亮的首要工作。良好的文化基础,成为宋克亮快速提高业务能力的“法宝。各种绘图工具,在他手中运用自如,一些动态云图和气压变化的计算,在他眼里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受到领导的重视。“

    1980年,部队组织研制测风仪。那时候,国产绘图板和经纬仪二者合一计算,且要计算三次才能有较准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必须在30秒内完成,过了30秒就有失误。如果能开发出新产品,省去绘图板、去掉计算,直接在经纬仪上读出不同高度的风向、风速,那将大大提高气象感知精确度。为作战部队提供更完美的气象数据保障,这是当时我们气象兵的终极追求”当时领导直接调派宋克亮参与核心研究,这让他受宠若惊

    进入到研制组第一天,正赶上军中高级将领巡视,宋克亮说他遇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贵人”,一句话,成为他的后半生冥冥贯石穿金的一句座右铭,他走过来亲切地拍着我的肩膀,指着我的椅子告诉我,‘小青年,记住,每个位置都是给有准备的人设计的。”

    以地为纸,以稻为墨,这个老兵把稻田画做成鱼台旅游名片


    脱下军装返乡

    拿起绘图板测绘全镇

    1982年服从部队安排,宋克亮退伍返乡

    1982年2月13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务院实施了《村镇建房用地条例》,对已经建房的土地,要按宅基地使用权随房屋转移原则进行界定。1983年,鱼台县王鲁镇开始全镇93村的宅基地现状摸底工作。工作量巨大、且要求一定的专业技术。当时29岁、拥有一身绘图本领的宋克亮顺其自然地成为了镇领导眼中的规划员。

    我这绘图板还没放凉呢,又长到身上了,感觉真是无缝衔接”宋克亮说,绘制“乡镇现状图”相较与动8图和地面气象图简单多了。“一个村子的平面现状图非常简单,就是标有比例尺和方向指示的平面现状图。画图的时间,不如和乡亲们唠嗑和拉尺子的时间长。一年间,我一步一步走遍王鲁镇的每一片区域,对王鲁的整个稻田、坑塘、村居、沟渠分布了如指掌。1984年10月,宋克亮保质、保量地完成全部的信息汇集和绘制,整个县的绘制工作,王鲁是第一名

    1988年,宋克亮被任命为王鲁镇文化站站长。“文化站站长得是一个“万金油”、大文化人,得样样精通,可我不会的很多。于是,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十年不干笔’的‘小目标’。从那时起,写大字,写墙字、写总结、写通讯、写报道、写曲艺就成了每天的工作。”宋克亮这一动笔至今也没停过。

    如今的宋克亮已是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拿到的全国全省各类书法、书画类大奖无数,作品被中国博物馆等多家国内顶级藏馆收藏。宋克亮说,当年定下的小目标算是成了

    完成儿时梦想

    绘制心中的金黄色画卷

    2017年,宋克亮从王鲁镇文化站退休。鱼台县文化馆返聘,宋克亮建立工作室,希望其继续抓好文艺作品创作,文化活动策划

    2017年,王鲁镇的党委书记、镇长找到我,沟通他们创作稻田画的想法。刚听到这个事时,我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书画作品以平尺计量,稻田画要以亩、十亩、百亩计算,这怎么可能”宋克亮说:“回家后,我左思右想,无处下手,烟抽了一根又一根,满屋烟雾熏心,无助地来回踱步。回想起两位领导的话,‘时代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发展需要,也是事业发展需要’,觉得这件事必须得干好

    宋克亮愁得无精打采地随手翻阅入门时画着九宫格的手稿时,突然灵光乍现,理清了思路,就用最简单的九宫格等比放大试一试。画上简笔画,标好九宫图样,再用粉笔画在水泥地上。凭借着长期精准的绘图经验和熟练的计算方法,趴在室内地板上翻画起来,放大10倍,成了;100倍,成了;1000倍,成了,成功了

    就这样,2017年,鱼台第一幅稻田画“稻梦小镇”面世了。这是当年那个在稻田边憧憬的少年,心头金色画布上第一次有了画面

    以地为纸,以稻为墨,这个老兵把稻田画做成鱼台旅游名片


    随后的几里,宋克亮稻田画的面积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从十几亩一幅到最高近百亩的画幅,从单色彩稻到四色、五色彩稻的画面,目前宋克亮的稻田画已然成为全国面积最大,色彩最多的稻田画

    如今鱼台王鲁镇的“稻田画”已成为鱼台绿色稻米的名片。每年的8月到10月,是“稻田画”的最佳观赏期。宋克亮告诉记者,今年的稻田画初稿已经创作完毕,相信会有更惊艳的表现。当金黄再次铺满大地时,等待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到鱼台王鲁来一探究竟

    延伸阅读:

    巨幅多彩稻田画

    这样绘制而成的

    公开资料显示,稻田画1993年起源于日本青森县,村民利用普通稻植出“画布”,再利用“彩稻”做为“笔墨”栽植在稻田作为图形元素,最终成长为一片浑然天成的稻田画,吸引很多游客来村里参观、游玩。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沈阳、四川等地,也涌现出一批稻田画

    用水稻作画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要利用无人机、经纬仪、测量专用钢尺等技术工具,对目标栽种地块进行数字测绘后,再用软件制作出平面效果图和种植网格施工图,通过施工图精准定位图案线条走势,确定各色块种植面积和所需不同颜色水稻品种的播种量。最后,再利用3D技术和透视技术,用矢量法定点定桩连线人工填色,种植不同颜色叶子的水稻,绘制出平面、立体、镂空、线条四种风格。因为色彩鲜明、画面丰富,浑然天成,从稻田半熟期的青绿色逐渐变成成熟期的金黄色,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从2017年开始,鱼台王鲁镇也涌现出一批设计精良,画面优美的巨幅稻田画。王鲁镇的稻田画全部采用人工测绘等比放大的方式进行栽植。

    由于采用的彩稻数量比较多,从国内传统稻田画的2色、3色稻扩展到最多5色稻作画,这就让王鲁镇的稻田画画面更精良,立体感更加强烈,更具观赏价值

    以地为纸,以稻为墨,这个老兵把稻田画做成鱼台旅游名片


    关键词: 鱼台 鱼台县 稻田 文化馆 一幅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