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邹城往事之春节篇——一碗“全家福”

    来源:城市耕牛   作者:城市耕牛

       阅读:326

       发布时间:2020-12-21 11:26:20

       评论:0

    [摘要]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周或秦汉时期。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

    因“”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周或秦汉时期。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也就是说,腊月的说法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腊月里打猎并用猎物祭祀百神和祖先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由来已久,由于佛教的传播,中国的祭祀“腊日”和佛教的“佛祖成道纪念日”合为一天,也算是中国文化之包容的一个案例——中国人因为一个外国王子而统一一个节日,绝无仅有独一例。另一个和一个具体的非虚构的人物相关联起来的节日就是端午了。所以现代人大可不必苦恼圣诞节、万圣节们破坏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文化也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很多人吃腊八粥,只是吃,并不知道释迦摩尼;观音菩萨像经过历代的改造,已经彻底地变成了中国人面孔的邻家阿姨,你就是叫她“观音姐姐”,她也只是微笑,没有一点愠怒

    可以说,腊月八日揭开了春节的序幕

    邹城往事之春节篇——一碗“全家福”


    如今饭店里的酥肉(图片来自网络)

    在邹城,大概和黄河流域大部分农村都差不多,大约在接近春节的一个星期开始,开始炸“酥子菜”,就是炸酥肉、酥鱼和丸子,当地人说是“过油”,“”字用得很神:食物在油里过一下,既美味又方便储存。虽然黄河流域春节期间普遍寒冷,但是食物还是不能长时间保存,尤其肉和鱼,放到油里面炸掉大部分水分,是除了腌和腊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是更优的选择。一方面水分降低了,一方面高温杀菌,这样食物可以保存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在那些个漫长的物质短缺的时代,经常听说有的人家吃到割麦子的时候,也就是从冬天吃到夏天,应该就是平时舍不得吃,一直这样放着。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存放“酥子菜”的篮子一般都挂在房梁上(防小孩防老鼠),平时容易忘记

    所谓酥肉,其实只有很少的肉,甚至没有肉,就是面粉,有时候加点土豆条。酥鱼有两种,一种是小鲫鱼,一种是大鲤鱼,都是杀好洗净,裹了面糊,炸到酥脆。小鲫鱼,我印象深刻,大冬天,手都伸不出来,由于不够娴熟,剪刀也不给力,一大盆要搞半天。鲤鱼就简单了,中等大小的整个炸,大的就切成几段。丸子,印象中都是萝卜馅子的,说来也怪,吃的时候放到锅里开水一汆,淋点醋,撒点香菜,这个加了萝卜的面疙瘩就变成了美味。到底是丸子香,还是平时实在是没有油水

    邹城往事之春节篇——一碗“全家福”


    丸子(图片来自网络)

    我家的酥子菜名副其实,炸得的确酥,而我叔叔家的就很软。原来是我们家炸得时间长,叔叔家的时间短。他们家刚炸出来的感觉很好吃,松软适口,而我们家的明显偏硬。但是放了两天之后,他们家的就非常硬,根本咬不动,而我们家的就可以拿在手里直接吃。如果是烧菜的时候放进去,他们家的就没有味道了,而我们家的不但酥子菜好吃,而且锅里的什么白菜、干扁豆都跟着香了起来。后来我才明白,叔叔也不是不想炸酥,而是那样更费油。——我父亲是在厂里上班的,叔叔在家务农,这才是根本原因

    邹城地方,腊月三十的上午,要到祖坟上请祖宗回家过年。如果当天立春,要等过了立春的时辰。我有点疑惑,如果立春是在下午,那祖宗的中饭不是没有着落了

    主妇们从下午开始,一直忙到夜里,弄过年的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包水饺,一次包的能吃两三天。为了减缓水饺外皮干化变硬,就撒上面粉。由于皮较厚,馅子得到了充分的保护,隔天煮了依旧很香。——大概也是拜平时没有油水所赐吧

    春节这天的早上,用酥子菜、白菜、豆腐、粉条、海带,炖上一大锅,热气腾腾,每人一碗,再每人一碗水饺,吃好去拜年

    全家福,是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想到的,也是我写本文的原因。淀粉、蔬菜、豆腐、肉还有海味(海带)合在一起烧(当地方言叫“熬菜”),不就是一锅“全家福”吗

    邹城往事之春节篇——一碗“全家福”


    如今饭店里的炖菜(图片来自网络)

    一锅全家福,是当时一个家庭所能提供出来的最好的食品,满足了当时家人对于味觉的所有想象,虽然不能充分考验一个主妇的烹饪水平,但是绝对可以看出她“走不走心”:酥子菜、白菜、粉条还有海带是否软硬适中?这几样材料,特性不同,除了酥子菜本身够不够酥之外,粉条是不是提前泡得刚刚好,海带是不是提前单洗净煮熟,白菜是不是最后开水再放,都影响最终的口感。我认为,食物是有生命的,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做出来,味道毕竟不同

    一碗全家福,意味着团圆,意味着家庭和睦

    一碗全家福,意味着丰收,意味着满足,意味着丰衣足食

    一碗全家福,意味着对来年的美好希望

    如今,父母都已经很老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本事吃了”,小孩子们似乎也没有多大兴趣,我就让他们少做些酥子菜。我虽然常年在外,春节还是经常在老家过,但是有好几年不拜年了,因为我发现村里的某些人和他们的近亲都住在二楼三楼,某些人都是五楼和六楼,这正是我多年拜年发现的,我自己是五楼,而我多年来拜年的人家大都在二楼——所以我就索性不拜了

    所以,我现在不知道,那些个已经学会化妆的小媳妇们会不会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做一锅全家福

    关键词: 腊月 腊日 苦行 邹城 六年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在线投稿